隨著各大光伏企業發布完2023年的第三季財報,頭部企業中各有一家,分別是悲觀者與樂觀者的代表,態度立場鮮明。當然,這位悲觀者自有其悲觀的理由以及資本,而這位樂觀者也有其樂觀的勇氣和力量。
就在這兩天,歐洲傳來好消息。帶來好消息的,是Rystad Energy(雷斯塔能源研究所)。相信很多人對Rystad Energy并不陌生,就是該機構,在今年先后兩次發布了歐洲組件天量庫存的研究結論。
Rystad Energy認為,2023年歐洲太陽能安裝水平將大大超出預期:今年1-10月份歐洲的新增光伏裝機,就已經追平了去年全年——2022年受俄烏沖突影響,歐洲光伏裝機出現爆發式增長。很多人認為這種增長在未來不可持續。
Rystad Energy模型預測,歐洲今年的新增裝機有望比去年增長30%,超過58GW。
由于歐洲的光伏裝機大部分來自戶用光伏。如果以容配比為1:1.35來計算,58個GW,大約對應78個GW的光伏組件需求。

葡萄牙莫拉 Alqueva 水庫光伏電站,有望成為歐洲最大的水上浮動太陽能發電場。
今年,歐洲的屋頂太陽能裝機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占到歐洲所有新增光伏裝機的70%。這凸顯了歐洲對于清潔能源技術和太陽能光伏產品的接受度。相對于大型地面電站,屋頂太陽能可以迅速安裝部署。而且,這類項目所遭遇的監管審批障礙也相對較小。
在去年一度被西班牙趕超過之后,德國今年的光伏裝機令人有些震驚,高達到 84%的增長。僅在2023年,德國的新增光伏裝機就有望實現13.5GW,當然也創下該國以及歐洲所有國家的歷史新高。
相比之下,西班牙盡管在2022年曾經有過破歷史紀錄的市場表現,但今年在保持增長勢頭方面出現了下滑。歐洲的其他主要新興市場主要是波蘭和荷蘭,其增長都是由屋頂安裝激增所推動的。目前,歐洲高增的屋頂光伏市場,正引發全球關注。
Rystad Energy 副總裁Vegard Wiik Vollset認為,歐洲的屋頂太陽能正在推動整個歐洲的可再生能源格局發生轉變,從利基市場轉變為一種重塑歐洲大陸能源結構的強大力量。
然而,和戶用光伏的高增相反,歐洲的風電——包括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此前都處于強勁增長的道路上——現在面臨著可能阻礙其擴張的障礙。這些不斷變化的趨勢,對歐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歐洲在競相脫碳的同時,還要保持穩定的能源供應。

未來幾年,風能將成為歐洲清潔能源的難題。許可瓶頸和供應鏈成本上升,正在阻礙歐洲陸上風電的繼續開發,預計2023年,歐洲風電新增裝機將比去年下降11%。另外,歐洲的海上風上新增裝機同樣放緩,由于一些項目的延誤,預測僅能增長2%。
歐洲風電市場的衰退是由多種不利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通脹壓力、繁瑣的許可程序和不斷上升的利率。
然而,盡管存在這些障礙,光伏創機創紀錄的德國,在風電容量增長方面繼續保持高增。在經歷了低迷的2022年之后,德國預計將新增近4 GW的陸上風電裝機。
但陸上風電領域的其他主要參與者的表現并不那么好。瑞典和法國的年新增裝機容量,將分別減少16% 和15%,芬蘭、西班牙和波蘭等國家的前景則更為黯淡,這三個國家的新增裝機容量在未來幾年內每年都將下降超過30%。
歐洲海上風電行業今年的裝機量年增長率為2%。海上風電正處于強勁的上升軌道,但最近關鍵項目的一系列延誤凸顯了市場的脆弱性。在過去的兩個月里,一些開發商和政府宣布推遲或可能取消英國和丹麥的項目。原因包括開發成本增加、難以獲得理想的承購交易以及監管變化。
因此,目前預計英國和丹麥都將無法實現其2030年海上風電的裝機目標,可能會離預期差距很大。例如,英國目前預計到2030 年海上風電裝機達到46.8 GW,難以實現政府設定的50GW的裝機目標。同樣,丹麥預計將達到略高于10 GW的水平,低于其12GW的目標。
歐洲風電裝機預期放緩,也將受到針對中國風電實施反補貼調查的不利影響。
11月2日,中國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歐盟委員會宣布了加強其風電產業競爭力的計劃,包括審查中國對其風電產業的補貼。歐方是否就此問題與中方進行了磋商?中方計劃如何應對?對此,國家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表示,中方一貫主張合理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堅決反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保護主義行徑。
盡管面臨障礙,歐洲的海上風電行業仍堅持不懈,展示了其韌性和長期前景。法國在這一領域相對較新,通過其首個海上風電設施圣布里厄和費康的投產,已經嶄露頭角。此外,全球最大的浮動式海上風電場——Equinor位于挪威海岸的88兆瓦(MW)Hywind Tampen風電場于今年開始運營,標志著該行業實現了值得注意的技術飛躍。
現在的問題是,海上風電能否重回增長軌道。這將需要對項目開發和許可流程進行重大改變,并持續投資于研發,以在保持效率的同時保持成本可承受。然而,鑒于該行業在促進脫碳和經濟增長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因此有很強的動力去克服這些挑戰。
另據PV-Magazine報道,此前一份介紹RepowerEU計劃啟動一年后進展情況的報告稱,歐盟將在2023年新增太陽能和風電裝機容量69GW,同比增長17%。
Aurora Energy Research在今年6月發布的另一份報告稱,歐洲有望到2030 年實現總共約475GW的光伏新增裝機,是歐洲大陸目前累計裝機總量的兩倍多。分析師計算出,這將需要耗費超過1,450 億歐元。
Aurora Energy Research 表示:“到2027 年,太陽能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并在2023 年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的 65%?!?/span>
另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道,受光伏組件降價以及在中國和其他地區光伏裝機增長的帶動下,2023年全球太陽能裝機量將同比增長56%,達到近400GW的“歷史新高”。
國際能源署 (IEA) 在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旗艦報告《世界能源展望》中表示,僅今年一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新增量將超過500GW。
根據IEA報告,在規定的政策情景中,到2030 年可再生能源將占新增發電容量的80%,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就占到一半以上。
接下來看看我國光伏市場發展情況: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延續增長態勢,光伏產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在青藏高原,我國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項目在超高海拔地區首次采用了新型光伏逆變器等設備,光電轉換率大幅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投資2229億元,同比增長67.8%。全國新增發電裝機一半以上來自光伏發電裝機。
目前,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前三季度全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70%,光伏行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突破,自主研發的新型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33.5%,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隨著綠色電力交易及綠證等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政策落地實施,我國光伏產業將持續快速發展。預計到2023年底,并網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6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近20%。(來源:趕碳號科技、Rystad Energy、央視新聞等)
專家觀點
對此,中國合成樹脂協會不飽和樹脂分會秘書長翟繼業先生表示,光伏這件事,其實并不復雜。對于發達國家來講,只要是搞低碳,光伏就是最佳的選擇;而對于不發達國家來講,解決缺電的最佳手段,也是光伏。
因為在所有發電手段中,只有光伏的建設周期最短,適應場景最廣,只要太陽能照到的地方就行,而且投資最小,既可以集中發電,也可以分布式發電,更有價值的是,光伏發電可以與養魚、種菜、畜牧協同發展,為任何國家提供豐富的居民生活條件。所有這一切優勢,是其他任何一種發電形式都不具備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光伏發電,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對于發展中國家,都是一種近乎“十全十美”的能源手段。
人類,不可能不選擇這樣的發電手段作為自己的主要能源形式。當然,光伏要用的好,還需要配套儲能和輸變電系統,而這恰恰又是中國的強項。中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提供光伏發電全套完整解決方案的國家。而中國能夠做到這一點,除了技術進步以外,又源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煤炭發電和水利發電系統,從而支撐了全球最強大的光伏發電所需要的全產業鏈體系,因為光伏產業鏈尤其是硅料的生產,又是極其耗能的產業。也許這也是一種能量守恒定律吧。
中國正在以自己全球最為龐大的煤炭和水利發電體系,為全球提供最為龐大的光伏發電體系。換句話說,中國正在為這個世界提供全新的發電形式,徹底顛覆一百多年以來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能源技術形式。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產業能比得上能源產業的規模巨大和對人類生存的偉大意義呢?因為在今天這樣的社會里,人類生活的所有形式,都要依賴于電能的存在。電能是人類技術進步和物質生活進步的最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光伏產業,前途無量。
來源:復合材料體驗館